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識腸病毒

防疫資訊

 

認識腸病毒
認識腸病毒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顧問 李秉穎
什麼叫做腸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其中包括 23 A 型克沙奇病毒、 6 B 型克沙奇病毒、 3 種小兒麻痺病毒、 30 種伊科 (echo) 病毒與最後發現的第 68 71 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腸病毒。這些病毒在人類的呼吸道可以持續存在三至四週,而在腸胃道則可以持續存在達五至六週之久,所以它們可以經由糞口或飛沫等途徑傳染。腸病毒這種可以在人體長期繁殖的特性,使得我們很難有效地去控制腸病毒的傳染。
光看病毒的名稱,可能會使人以為腸病毒是一種引起腸胃炎的病毒。所以,很多人拉肚子以後就開始擔心是不是腸病毒,甚至在 1998 年報告到衛生署的嚴重病例裡面,也參雜了一些只有腹瀉症狀的個案,可見這種誤解不只存在一般民眾心中,一些醫師也不甚了解。學術界之所以會用腸病毒來加以命名,主要是因為早期科學家所發現的病毒,大多只能侵犯呼吸道,而無法引起腸胃道細胞的有效感染。比較後期所發現的腸病毒卻是一個例外,它們可以抵抗胃酸的酸性刺激,進而感染腸道細胞,所以被稱為腸病毒。事實上,腸病毒感染很少出現嚴重的腹瀉症狀,它們所引起的症狀最主要的是發燒、口腔潰瘍、皮疹與各式各樣的併發症。
腸病毒引起的疾病
腸病毒可以引起很多種疾病,其中 50-80% 是沒有特殊症狀的感染,這些不顯性感染以成人較為常見。去年台灣地區的大規模調查也顯示,很多足不出戶的小孩會經由沒有發病的成人得到感染。得到腸病毒感染以後,如果出現了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醫師們就可以很快地診斷出腸病毒感染,這是因為其他疾病很少出現類似的病徵。
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腳與臀部周圍出現丘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口腔前面與後面都可能出現。這些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留下明顯的疤痕。臀部周圍的疹子常常可以提供醫師很好的診斷參考,因為如果只在手腳出現少數疹子,有時不容易跟蚊蟲叮咬區分,而臀部是不容易被蚊蟲叮到的特殊部位。泡疹性咽峽炎會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嚴重的時候,口腔前後都會有潰瘍現象。口腔出現潰瘍的時候,必須注意一下牙齦是否有紅腫發炎的現象,如果有的話,就是單純泡疹病毒引起的另外一種疾病,稱為泡疹性齦口炎。
腸病毒的併發症
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都會自然康復,但是在少數情形下會出現一些併發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新生兒敗血症等。無菌性腦膜炎是腦部外面的軟膜組織發炎,因為病毒沒有直接侵入腦部組織,所以一般在經過頭痛、嘔吐、頸部僵硬等不適症狀以後,會自然康復。病毒性腦炎會直接影響到深部的腦部組織,所以會出現意識障礙、抽搐、幻覺等各式各樣的症狀,也比較有危險性。如果康復的話,有時也會留下一些神經學上的後遺症。
肢體麻痺症候群是小兒麻痺最容易出現的後遺症,這是因為病毒破壞了人體的運動神經,甚至會導致肢體的肌肉萎縮。小兒麻痺病毒以外的腸病毒,很少出現永久性的肢體殘障,但是 1998 年國內流行的腸病毒 71 型則有時會出現類似的麻痺現象。心肌炎會導致心臟肌肉收縮功能受損,使得血壓無法維持而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如果能夠拖過急性期,部份病人會完全恢復,其餘則留下程度不等的心臟與神經功能異常。
當腸病毒侵犯三至六個月以下嬰兒的時候,因為嬰兒的免疫功能較差,所以病毒有時會擴散到全身各器官,而變成新生兒敗血症。一般而言,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大多會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所以得到腸病毒感染的機會並不高。但是腸病毒一共有幾十種,母親可能對於其中幾種病毒沒有免疫力,所以有一些嬰兒還是有罹病的危險。新生兒敗血症的治療以支持性的醫療為主,死亡率超過 50%
腸病毒 71
近年在台灣肆虐的腸病毒 71 型是六十幾種腸病毒當中相當特別的一種,這種病毒是在 1969 1973 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首先被分離出來,當時就發現有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炎的病例。後來在全世界的經驗之中,都發現腸病毒 71 型比較容易出現神經系統的病變,在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等地也分別出現過數十名死亡病例。
國內對於整個疫情的統計發現,發生嚴重併發症的病例有 79% 小於三歲。數十名死亡病例大多以猝死為表現, 77% 的死亡病例都是在住院後二十四小時以內死亡,常常使得醫師措手不及。國內的臨床病例分析顯示,致死的主因是病毒侵犯腦幹引起腦炎。腦幹部位有著掌管著我們呼吸、循環、自主神經系統等重要生命現象的中樞,此處的變化可以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學術上稱之為神經性肺水腫。神經性肺水腫在急性期會因為心臟衰竭與呼吸衰竭而發生生命危險,即使渡過急性期,有部份存活者也會因為腦幹的呼吸中樞受到破壞而需要仰賴呼吸器維持生命。
腸病毒今年會不會捲土重來
很多民眾相當擔心腸病毒最近可能會捲土重來,這其實是一種機率的問題,而且應該由兩方面分別思考:致命的腸病毒 71 型會不會再來?其他腸病毒會不會出現流行?
根據過去的經驗,台灣地區每年到了夏、秋天都會有某些腸病毒流行。所以如果是考慮腸病毒 71 型以外的病毒,則每年幾乎都會發生規模無法預測的流行。 1998 年台灣發生第一次腸病毒 71 型疫情以後, 2000 年與 2001 年又發生了規模稍小的流行。至於今年會不會又出現腸病毒 71 型的流行,則在未定之天,因為醫師沒學過算命,自然也無法隨意臆測未來。我們只能說,腸病毒 71 型今年可能會或不會出現在台灣,但因為很多兒童都已經有免疫力,即使出現流行,其規模也不會太大。
如何面對未來
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知道腸病毒感染的嚴重病例常常出現三個與腦炎有關的初期表徵,包括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 ( 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與持續嘔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前兆包括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如果發現有腸病毒感染病例,這些警訊都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
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腸病毒流行,我們還是必須注意一般性的預防措施,包括加強洗手等衛生習慣、做好環境衛生、避免接觸病人、避免去人多的場所、罹病兒童停止上學等。雖然腸病毒 71 型可能再度影響少數兒童,或是在往後出現其他類型的腸病毒流行,我們都無需恐慌,而只需要適度地保持警覺。注意預防感染的措施、注意重病初期的警訊,我們的小孩還是可以度過這些人生的試煉。
(本文刊登於「嬰兒與母親」雜誌 2002 4 月號)
腸病毒預防方法及重症病例先兆注意事項
腸病毒預防方法及重症病例先兆注意事項
一、預防腸病毒感染的方法:
  1. 時時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濕、搓、沖、捧、擦正確洗手五步驟。
  2.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3. 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
  4. 幼童(尤其三歲以下幼兒)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幼童。餵食母乳,以提高嬰兒抵抗力。
二、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若有下列症狀請儘速就醫
  1.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上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2.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 持續嘔吐。
  4.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親愛的家長:
  為了預防小朋友罹患腸病毒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腦炎、腦膜炎等,故於照顧腸病毒感染的病童時,最重要的除了遵照醫師的指示以外,尤其應注意一些併發症的早期症狀。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都會自己好,但是如果合併腦炎、腦膜炎等感染併發症時,就會有重症或死亡的危險性,而且病程進展速度很快,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在出現感染症狀的五天內,應該特別注意,如您的小朋友已經出現異樣(如發燒、喉嚨痛、胃口不好等 …. ),請您依照下列的快速檢查表,注意小朋友的一些早期症狀,如有下列之一者,別猶豫,趕快送醫診治,並仔細向醫師說明病童的各種症狀,愈早發現症狀,迅速送醫,越可以減少重症或死亡的發生,如果症狀很明顯,則需立即送往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住院就醫
請打勾
症狀
嗜睡或無法入眠
除了一直想睡外,病童也顯得疲倦無力,原來活潑得小孩會變的安靜不想動,或者無法入睡。
 
 
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通常是在睡眠中時出現突然被驚嚇或嚇哭之現象,隨著病情變化嚴重時,在清醒時也會出現。
 
 
食慾不振或持續嘔吐超過 48 小時
一天嘔吐之次數超過兩次以上,尤其是沒吃東西時也吐,要特別注意。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小孩安靜時心跳每分鐘 120下以上
 
 
若您想知道更多腸病毒的資訊,可逕洽當地衛生局或至疾病管制局網站查詢( http://www.cdc.gov.tw/WebSite/主題網站/腸病毒專區.htm )